《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杭州高新区(滨江)进入新发展阶段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回顾了“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部署了十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2035年远景目标
《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治理水平、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中展现高新力量。
力争做到“七个率先”:
率先实现科技创新现代化,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前列,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
率先实现营商环境现代化,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
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现代化,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走出全面数字化的新发展路径。
率先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产业整体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率先实现城市形态现代化,人与城市共生共融,建成宜居宜业宜创的新未来城市。
率先实现文化建设现代化,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形成具有“高新特色、滨江气质”的文化新格局。
率先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为高效执行体系,全面构建整体智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高质量发展“三对关系”,深化产城人“三态融合”,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亚运会场、自贸试验区等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国际滨江”的战略导向,勇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开路先锋,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数字化变革持续走在前列,国际化品质持续走在前列,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滨江)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市,推动高新区(滨江)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国际滨江”。到202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火炬营收超过1万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地位更加巩固,人才生态、产业业态、城市形态深度融合,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初具形态,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努力打造全国自主创新策源地。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十四五”时期,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10%左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50件,涌现出一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双创生态激发新动能。到2025年,区内外资研发机构达到240家,孵化器、众创空间数达到150家以上,成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能力跻身行业前沿的创新高地,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良好生态。
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滨江”,努力打造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双强的示范区。
数字经济构筑新优势。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6000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8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200亿元,新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数字社会形成新样板。以数字化引领生活方式转变,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全域覆盖,数字社会规则基本建立,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数字场景全面应用,打造在线教育、在线文旅、在线办公新模式,基本形成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
数字政府取得新成效。率先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推动党政机关全面数字化转型,“掌上办事”政务服务事项覆盖率超90%,城市大脑滨江平台架构进一步完善,数字赋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高新区(滨江)品牌。
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滨江”,努力打造幸福和谐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
开放发展再创新特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企协同机制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活力充沛,政府治理高效有为,开放、协同、共赢的发展机制得到优化,平均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少于7.5亿美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党政机关各领域改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全面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案例和实践经验。
生活品质达到新水平。基本形成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体系,美好教育、健康滨江、托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实现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治理水平得到新提高。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层治理精密智控体系全面建成,平安滨江建设高水平推进,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准备扎实,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形成整体智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未来城市具备新风貌。打造滨江锦带、山湖绿心、山水生态廊道、产城融合组团,以“亚运城市行动”为契机,更新提升产业空间、增强城市复合功能、优化街巷空间环境,构建有未来风、国际范、江南韵的“国际滨江、亚运核心”。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十项重点任务
《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十项重点任务:
一是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区
主要是突出“高精尖缺”,通过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打造重点领域人才高峰、强化“滨江工匠”品牌建设等举措,着力构建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一体的多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以畅通海外引智渠道、激发创新人才活力为重点,加快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建立更加多元、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二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主要是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机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积极争取在信息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支持“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北航量子实验室建设。以深入推进"三名"工程为主要路径,争创国家实验室,部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未来实验室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
主要是紧盯干亿企业、百亿企业发展目标,培育一批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紧盯"百家上市公司"目标,加速“凤凰计划"开花结果;实施雏鹰、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壮大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队伍;实施"高企倍增计划",持续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制,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
四是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主要是集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提升国有平台投资运营水平,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做优知识产权服务生态,打造“立足滨江、服务省市、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创新服务生态。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梯级孵化体系,培育打造科技硅巷",加快孵化载体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五是全面打造一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主要是夯实集成电路、智能计算两大基石,提升智能物联、数字通信等六大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强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给。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重点,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聚焦重点领域组建高效率创新联合体。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为重点,引导产业平台和特色小镇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打造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
六是引领建设国家数字治理示范区
主要是以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为重点,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探索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惠民共享”,全面提升城市大脑建设水平,升级精密智控机制,打开数字政府新空间,探索数字城市新未来,拓展数字生活新服务。
七是构建多维立体的新型开放格局
主要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深化国际开放合作。以搭建重点合作载体平台为牵引,构筑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打造长三角南翼数字高地,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创新、数字贸易、数字产业、数字金融、数字政府为重点,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法治滨江建设,争创世界营商环境评价样板区。
八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主要是立足杭州市拥江发展核心区与三江汇流桥头堡的空间定位,按照集约高效、协同融合、全域赋能的发展理念,实施“东优、西建、南启、北融、中提升”的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高新区(滨江)“C型山水融城、一环三区协同、一核两心引领”的空间结构。
九是打造接轨国际的城市生活品质
主要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打造“美好教育",构建与人口流动、人才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化优质教育体系。以亚运会、亚残运会为契机,深入建设"健康滨江",高质量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形成以健康为中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联动的“一体两翼”大健康工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和帮扶,提高住房保障力度。基本建成人人享有、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十是建设宜居宜业宜创的未来新城
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全面建成"两横两纵”快速路系统和“五横四纵”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深化“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全面推进“净土行动”,建成“无废城市”,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构筑丰厚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充分彰显文化名城魅力。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支持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区属国资公司统筹开发模式加快村级留用地项目开发建设,促进股社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外,《纲要》围绕建设三个滨江部署了三十项行动计划,以及53个重大项目,确保《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实落细。